12月3日,《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了2018年十大流行語,命運共同體、錦鯉、店小二、教科書式、官宣、確認過眼神、退群、佛系、巨嬰、杠精入選。安(an)徽譯博翻譯小編為您帶來一篇(pian)關于2018年十大(da)流行語的資訊(xun)。安徽(hui)譯博翻譯是安徽翻譯公司中(zhong)的佼佼者,立足合肥,輻(fu)射全國,爭做專業、優質的合肥翻譯公司。
12月3日,《咬文嚼字》編輯部公布了2018年十大流行語,命運共同體、錦鯉、店小二、教科書式、官宣、確認過眼神、退群、佛系、巨嬰、杠精入選。“今年除了政經類語詞如‘命運共同體’,普通語詞的‘火爆’程度與前幾年相比似乎有所下降,在全社會范圍內‘火爆’、受全民關注的流行語數量較少。”《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介紹,從去年開始,編輯部明顯發現流行語火爆程度在降低,今年入選的大部分流行語都是在局部范圍內流行,比如微信、微博范圍內等等。
知從哪一年開始起,評選流行語成了一些媒體的必修課,也成為了受眾必然期待的一道年終菜。可是,綜觀這幾年的流行語,正如《咬文嚼字》主編黃安靖所說,大部分流行語沒有在全社會形成規模效應。換言之,流行語并沒有那么流行,套用天氣預報里的一句話,或可稱之為“局部地區流行”。而其中的局部地區,大都集中社交網絡上。
這大約是分眾傳播下必然會出現的結果。
所謂分眾,指的是受眾并不是同質的孤立個人的集合,而是具備了社會多樣性的人群。分眾傳播有幾個特點:社會成員分屬不同的社會群體,其態度和行為受群體屬性的制約;分屬于不同社會群體的受眾個人,對大眾傳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應;在大眾傳播面前,受眾并不是完全被動存在,他們在媒體接觸、內容選擇、接觸和理解上有著某種自主性和能動性。
應該說,分眾傳播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傳播的進步。美國學者J·C·梅里爾和R·L·洛文斯坦在《媒介、訊息與人的新視角》中將媒體分為三個階段:精英媒體階段,在這個時代,教育普及程度很低、媒體資源昂貴,讀書看報還是少數社會精英和富裕人群的奢侈品,而在內容上也是滿足這部分人的需求的;大眾媒體階段,大眾報刊、通俗讀物、大眾電影、廣播電視的出現和發展迎來了大眾媒體階段,特點是國民教育已經高度普及、中產階級成為社會的主流人群、媒介接觸和使用成本不斷降低、受眾的規模達到頂峰,因而在內容上,則是力圖滿足最大多數人的最基本的信息需求;專業媒體階段,大眾媒體達到飽和狀態,同時社會的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這種需求使得專業媒體時代的到來成為必然。
分眾傳播顯然因應了受眾對專業媒體的需求,而且,如果說信息上的自決是自由的基本成分,那么,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可以也越來越需要根據自己的喜好訂制資訊,公眾逐漸從被動變為主動,他們主動選擇媒介,進而打破專業化傳媒機構長期的壟斷地位,同時不斷借助微博、微信等新的社交平臺發聲,對于個人來說,這就是很大的進步,畢竟,人們有著不同的性別、年齡、職業、學歷、文化,有著不同的個人屬性和社會屬性,因而他們的媒介需求、接觸動機、興趣和愛好也是不同的。
因此,傳播不僅僅是傳播,正如流行語也不僅僅是流行語一樣。它是公共話語的表征,也是社會輿論的標識。然而,在分眾傳播下,公共話語的空間可能正在面臨不斷收縮的危險。在大眾傳播時代,德國學者哈貝馬斯就認為,不斷涌現的書籍、雜志和報紙,與日俱增的作家、出版社和書店為德國創造了一個“具有批判功能的公共領域”。在那里,人們可以自由地閱讀和討論,依據多數原則進行決策。自由討論培養了公眾的批判意識,使文化變成了批判的武器,而不是消遣或愉悅的對象。
可是在分眾傳播下,人們接受信息的通道可能過于狹窄,從而形成的信息場域和觀點也較為單一,很難聽到也很難聽得進去不同的聲音,進而帶來公共話語空間的縮小,流行語的流行范圍縮小就是例證。比如,這次發布的“官宣”“杠精”“佛系”“確認過眼神”等基本局限在社交媒體上,大眾媒體則鮮見使用。
媒體是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不論是大眾媒體還是社交媒體。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不僅改變了傳統媒體從業者的新聞生產方式和職業角色觀念,也提高了傳播賦權,增強了邊緣受眾的信息傳播能力和社會話語空間,那么,如何在分眾傳播的背景下,利用社交媒體不斷拓展公共話語的空間,實現各階層在相互理解與關照基礎上的對話與溝通,應當是傳播者和社交平臺共同思考的新課題。
翻譯(yi)行業是朝陽產業,隨著需求量增大,客戶對(dui)質量的要(yao)求也不斷提高。安(an)徽譯博(bo)翻譯致力于(yu)成為合肥專(zhuan)業(ye)、優(you)質、優(you)惠的翻(fan)譯(yi)公(gong)司(si),堅守翻(fan)譯(yi)行業(ye)的職業(ye)素養,整合優(you)質譯(yi)員資(zi)源(yuan),全心服務(wu)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