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信號和信息功能完全可能被AI替代,但語言的感知、感受、交流以及人文和專業知識傳播的部分,是不可能替代的。所以語言才是人類的智慧高地。安徽譯博翻譯小編帶大家往事重溫,人工智能VS人工翻譯:
人物介紹:何恩培,1969年生,四川大竹人,傳神語聯網公司董事長、CEO,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1998年,他開發出的智能漢化翻譯軟件“東方快車”曾風靡全國。如今,扎根光谷的傳神公司,行業排名亞洲第3、全球第19位,承擔了央視多套節目、近兩年100余部進口院線大片的譯制,利用AI技術在全世界范圍內匹配譯員,客戶遍及全球。
對話背景:回想起一個多月前,李克強總理來傳神公司考察時的情形,何恩培仍感覺不可思議。
2017年12月11日—12日,李克強總理在湖北考察并主持召開全國自貿試驗區工作座談會,位于光谷的傳神公司是其中一站。“他稱贊‘傳神’這個名字取得很傳神,叮囑我們把不同國家的文化傳譯出來。”何恩培發現,總理在討論翻譯服務時非常專業,尤其關心原創自主知識產權。這讓他們語言服務行業更有使命感、更有自信。
雖然是標準的華科“理工男”,何恩培卻與語言結緣,創立的傳神已是業界翹楚。
當年他做軟件,原本只想為產品增加一項翻譯功能,卻意外成就了風靡全國的翻譯軟件“東方快車”;此后他看準語言服務業的前景,從為翻譯行業做工具到建立語聯網平臺,無意中改變了整個行業的生態;如今,當人們感嘆AI的發展可能導致翻譯職業消失時,他卻堅持,翻譯才是人類最后的智慧高地。
中國走出去,首當其沖是語言。
記者(以下稱“記”):之前李克強總理到傳神公司來考察,你感覺意外嗎?
何恩培(以下稱“何”):很意外。之前的安排是我們和其他企業一起在展廳演示匯報。所以,當接到李克強總理要專程來傳神考察,并且預計考察時間30分鐘的確切消息后,我們都很激動,也很緊張。沒想到,李總理來后,很耐心地聽我介紹,非常專業地跟我討論商業模式問題,還認真考察了語言處理過程。
記: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傳神公司會成為李克強總理這次考察的其中一站?
何:中國走出去已經進入了新的階段,不僅大型企業和龍頭企業,要有更多的企業得走出去,要通過世界人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而喜愛中國商品。這就需要加速發展走出去相關的支撐服務業,語言服務首當其沖,所以總理一再強調人文交流。我們總說互聯網連通全世界,但事實上如果語言不通,世界是連而未通。因為信息顯示在你面前也看不懂,這就是需要打通“最后一米”的語言問題,傳神做的正是這件事。
記:網上流傳李克強總理的一句話“把你們的神氣傳向全人類”,當時是怎樣的情景?
何:總理準備離開傳神,走到電梯口時,員工們激動地一起喊總理好,他非常親切的跟大家合影留念后,鼓勵大家:“傳神,把你們的神氣傳向全人類”。我認為這是總理在鼓勵翻譯從業者把中華民族的文明之神韻傳向全人類,這是語言服務行業值得自豪的一天。所以我在元旦給傳神合作譯員的信中提議,將12月11日確定為:“傳神者”日。譯員不僅是做轉換文字的譯者,更要做能夠傳遞文化神韻的“傳神者”。
不小心闖入,跨界“語聯網”模式。
記:我注意到,你原本的專業是固體電子學,似乎與翻譯不搭界。那是怎么進入翻譯行業的呢?
何:我是一不小心闖入的。上世紀90年代,我們看外文像盲人看世界,當時開發出來的“東方快車”讓視力達到0.2,做到了能模糊看見,于是暢銷。但對世界和商業發展來講,僅看到0.2是不夠的,所以我在2005年創立了傳神,為人工翻譯精準語言服務提供軟件平臺,提升行業效率。但做了幾年后發現,這個行業需要的不是技術,而是新模式,2013年我發布了語聯網。
記:為什么需要的是新模式?
何:語言服務行業長不大,有兩個瓶頸:一是專家,專家是核心競爭力。一個專家每天控制2萬字的翻譯質量就很厲害了,產能難以規模化,這也是翻譯公司很難長大的原因;第二是客戶使用語言服務有難度,沒有實現場景化,讓翻譯服務變成技術活,這也使得客戶的翻譯需求難以得到滿足。
過去20年,信息量增長了1000倍,但是單人的產出才增長1倍,這也是機器翻譯誕生的推動力。機器翻譯快,但不準確;人工翻譯準確,但又慢又貴。這就成了翻譯行業最急需解決的矛盾。我們通過人工智能平臺進行更精準的質量控制,通過平臺將客戶和譯員連接起來,打造一體化的行業生態鏈。最終實現“機器的速度、人的質量”。
翻譯是人類最后的智慧高地。
記:李開復曾說,未來十年,AI會讓人類90%的工作消失,包括翻譯。你怎么看?
何:我認為這類描述有些偏頗。一種語言體現了一個民族看待和對待這個世界的角度,正是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才形成了語言多樣性,所以語言本身具有民族性和不可論證性。同時,語言本身也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比如沙發,為什么只能音譯,因為沙發來自歐洲,是在特定環境里生長出來的,其他民族可能沒有這個物體概念。另外,語言本身也在不斷生長和變化。據預測,英語在未來30年還會產生30萬到50萬新詞匯。
語言的信號和信息功能完全可能被AI替代,但語言的感知、感受、交流以及人文和專業知識傳播的部分,是不可能替代的。所以語言才是人類的智慧高地。
記:那么,這個行業可能會有很大變化?
何:確實會發生很多改變。其實AI給了人類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對翻譯行業也是一種倒逼。過去,翻譯行業無視信息爆炸,按部就班的進行著每天3-5000字的翻譯,很多大學畢業生靠初級翻譯就可以生存得很好。現在,初級翻譯那點活機器就做了,大學一畢業就必須是高級翻譯。因此沒有真正智慧含量不能傳神的譯員都將失業。為面對和迎接時代變革,傳神正積極打造語聯網,使得語言服務行業中每個角色都可以創新發展。
把語言做成基礎設施。
記:之前傳神被傳要做“滴滴翻譯”,把翻譯服務變得像打車一樣方便。
何:語聯網平臺上積聚了人類譯員以及未來成千上萬個翻譯機器人,通過語聯網大腦控制質量。我們要做的是讓用戶選擇用自己的母語與全世界交流,而不是選擇翻譯,就像我們不需要知道是哪個電站發的電就可以放心使用電一樣。
“滴滴翻譯”模式在傳神叫語翼,是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是語聯網平臺上的一個應用。未來,未來,我們就提供像電這樣的基礎設施一樣的語言服務,任何應用和服務只要接入語聯網就可以完成語種轉換。現在,我們已經構建成了一個小生態,Transnbox、小尾巴、語翼、那啥、涉外政警務等多個示范運用,未來五年語聯網要打造10000個活躍接入和應用。
記:傳神在武漢發展未來有什么規劃?
何:希望實現用母語溝通世界的愿景,將語聯網打造成為全球跨語種溝通和信息服務的基礎設施。我們將推動武漢打造全球多語信息處理中心,這也將是一個制高點。武漢有全球得天獨厚的人才優勢和地理優勢,必將因為其成本、規模優勢,而使得形成一種趨勢。全球信息將優先轉化為中文,這將推動中文成為全球中間語言,也將利于中國文化傳播,更能助推中華民族復興。